2015年11月2日 星期一

三界五行:乾隆長壽有何秘訣

乾隆皇帝不但是中國最長壽的皇帝、掌權最長的皇帝(當了60年皇帝,再加3年太上皇,實際63年),他亦盡享天倫,有27名子女,而且都很孝順。他身體健康,80歲仍可策騎彎弓狩獵。乾隆健康長壽,大多人認為他獲得祖父母、父母的優良基因。

他 童年得祖父康熙的疼愛,在德育、體育、智育方面多加培養。事業心強,又有精神寄託;有良好嗜好,喜歡運動、書法、旅遊;性生活亦和諧而有節制……此外,還 有很重要的兩項,一是他孝順父母,尤其是雍正去世後,他對母后非常好;二是他有宗教信仰,以包容的胸襟接納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,而且對道家、儒家亦同樣尊 敬。這一點,從他主導編輯的《四庫全書》,包羅諸子百家,就可以證實。
日前,北京故宮首度開放慈寧宮花園讓遊客參觀,乾隆如何孝順母親、如 何尊崇佛教,終於可公諸於世。慈寧宮花園始建於明朝嘉靖十五年,一直以來供太后、王后、太妃遊樂休憩。到了乾隆三十年,他下旨擴建,讓篤信藏傳佛教的生母 崇慶太后有一個供佛、禮佛地方;慈寧兩字正表現「讓慈母享受安寧」的孝子赤誠之心。
擴建竣工後,這座講究風水的慈寧宮花園,正殿懸掛乾隆御筆「壽國香台」橫匾,園內供奉藏傳佛教所有佛像。自此,這花園更成為皇室祭祀祖先、誦佛之所。


乾隆享壽89歲,今時今日在香港,這個年紀的耆英,比比皆是;香港人的平均壽命於全球數一數二,女性為86.7歲,男性為80.5歲。在古代,人生 七十古來稀,雖然皇帝每天都接受群臣祝福他「萬歲萬歲萬萬歲」,但實際上,30、40歲就去世的皇帝多的是。以滿清盛世五帝而論,順治24歲患天花去世; 康熙與嘉慶則享年61歲;雍正享年58歲。乾隆70大壽之後,就自稱「古稀老人」,並且把他養生之道公諸於宮內,希望子孫個個都健康長壽,確保國運昌隆。

乾 隆的養生術只用16字概括:「吐納肺腑,活動筋骨,十常四勿,適時進補。」這看似簡單,但知易行難。用現代語言解讀,就是多作深呼吸,勤做帶氧運動,以達 到舒筋活絡的效果,並按照四季的變化,適當補充營養。乾隆幾十年如一日,黎明即起,操練五禽戲、八段錦、太極拳等道家養生基本功,晚上則做佛家禪坐。他還 學習道家的陰陽調理,動靜皆宜;陰是練書法、閱讀、釣魚、欣賞大自然等,陽則練拳、騎術、射箭、打獵等。
至於「十常四勿」,他總結為42字《養生訣》,其中30字為「十常」,12字為「四勿」。各位不妨記住:「齒常叩,津常咽,耳常彈,鼻常揉,睛常運,面常擦,足常摩,腹常旋,腰常伸,肛常提。食勿言,臥勿語,飲勿醉,色勿迷。」


乾隆養生要訣的「十常」,並非原創,他只是將道家養生的自我保健方法簡單化而已,並持之以恒。精髓在於「常」,日子有功,絕對不是有心情做一、兩次就能見奇效的。

首 先要做的是「齒常叩」。道家稱這一招為「叩天鐘」,最早記載於道家全真教掌門人丘處機所著的《頤身集》。書中寫「晨起叩天鐘,睡前鳴天鼓」,即是早上醒 來,先不急於起床,應輕輕活動四肢,然後叩齒。古時沒牙醫,補牙、鑲牙等西方醫術未引進中國,人的牙齒壞了,珍饈佳餚也食之無味,所以護齒是養生第一要 務。
叩齒方法很講究,先叩臼齒(俗稱大牙),後叩門齒和犬齒。叩法有輕叩、中叩、重叩。青少年的牙齒較堅固,可以先輕叩,然加大力度為中 叩,最後較為重叩。但道家要求一切養生鍛煉都要「用意不用力」,即使重叩也不可用蠻力去叩,否則傷了牙質,欲益反損。上了年紀或牙齒已鬆動者,只可輕叩。 初練時心中默數81下,大牙、門齒及犬齒各81下,數目逐漸增至180、360下。
叩齒時,口腔產生的津液,切勿吐掉,道家養生稱之為玉泉,可徐徐咽下,這就是「十常」所說的「津常咽」。而打太極、打坐以及靜養功,都要舌頂上顎,搭天橋,引玉泉,津液是很好的自身補品,有太極高手曾戲言「吞口水養命」,並非開玩笑。


乾隆所講的「耳常彈」,另作「耳常撣」,道教養生稱之為「鳴天鼓」或「敲天鼓」。全真教掌門人邱處機主張「晨起叩天鐘,睡前鳴天鼓」,「鳴天鼓」頗為抽象,初學者常不得要領。而不管是「耳常彈」還是「耳常撣」,亦未能解讀這個養生動作。

其 具體操作是,坐在床上,用手掌心輕輕捂着耳孔,把中指尖壓在食指甲上,然後用食指尖敲風池穴。風池穴位於耳後,枕骨與髮際之間,並不難找,因為此處有少少 凹陷,而食指往耳後平伸,食指尖剛好觸及這個穴位。敲擊這個穴位會有鼓鳴的咚咚聲,各位不妨用手指敲腦後其他位置,就會分辨出,敲風池穴所發出的聲音與別 不同。
「敲天鼓」時環境要靜,不可開着電視或音響,也不可和人聊天;心境要靜,把喜怒哀樂全部放開,一切壓力隨着食指尖拋諸腦後,用心聆聽 天鼓鳴響的天籟。千萬不可小覷這個養生動作,腎開竅於耳,中醫認為,腎虛就會耳鳴、聽力減退。耳朵是血液迴圈的末梢,身體虛弱者往往有供血不足的現象,北 方人在冬天用棉或動物毛皮護耳,耳朵暖,腎暖,全身就會暖。光是捂耳朵已有健腎作用,加上敲擊風池穴,可消除疲勞以及肩膀腰背痠痛,去除黑眼圈(中醫認為 捱夜會引至腎虛,腎虛會導致黑眼圈),預防耳鳴目眩,對預防耳水不平衡也有好處;更重要的是,可引火歸元,減壓入靜,帶來安睡。


乾隆養生「十常」第4招是「鼻常揉」。揉法有兩種。首先,用右手拇指和食指(左撇子可自行調適)輕輕捏着鼻樑,順時針輕轉72下,再逆時針轉72下,可預防感冒、鼻過敏、流鼻血(如碰上流鼻血就要暫停,以免剌激微絲血管)。

第 二種揉法是按摩迎香穴。迎香穴正確位置在鼻翼兩旁對開約1厘米處(小孩或面形較小的女生,可能不到1厘米),按下去可觸摸到鼻溝的軟骨,穴位有輕微的痠脹 感覺,此穴位與上述的鼻樑一樣,只宜輕揉,切勿用力重按。經常按摩迎香穴可預防感冒,防治鼻敏感,令嗅覺更靈敏。患重感冒大傷風,鼻流清涕、打噴嚏、鼻塞 導致飲食不知味,勤揉迎香穴應該有輔助治療作用。用食指尖,左右一齊揉,可採取自然呼吸,也可以鼻吸口呼;初練每次揉72下,練熟了,感覺有好處了,可增 致180或360下,但力度不宜加大。
接下來是「眼常運」。「耳聰目明」是健康、醒目、有運行的象徵,人們常稱讚小寶寶「眼仔睩睩」是讚他 活潑精靈。年輕人看書、用電腦,長者看電視,及任何人玩手機,過一段時間應停下來,讓眼睛休息片刻,更健康的做法是放鬆眼睛,平視(最好是眺望窗外綠色景 物),雙眼先順時針、後逆時針各運轉72下,或180、360下,對保護眼睛肯定有好處。


乾隆養生「十常」中有「面常擦」。很多人在早上起床洗臉後,會塗護膚品,或者疲倦、天氣乾燥引致臉部皮膚繃緊,用手擦擦臉,也會舒服一些。不過,若想用這個動作養生,就要提升技巧。

擦 臉時,宜靜坐,閉目養神,全身放鬆,雙掌互搓幾下(寒冬應搓至掌心稍暖),然後掌心向着自己的臉,由下巴開始,貼臉往上推,左右掌分別經兩邊嘴角,到鼻 翼、臉頰,上升到太陽穴。然後,雙掌向前額眉心靠攏,隨即分掌,沿鼻樑兩旁往下擦,經鼻翼、嘴角,到下巴會合;然後重複這套動作,一上一落為一組,初練時 先擦36組,若不夠時間,可隨意調整,但起床以及臨睡,應堅持完成。尤其是臨睡,可收拾心情,為安睡做足準備。此法養顏護膚,減少皺紋。
接 下來是「足常摩」。腳底按摩是中國古代重要養生術,腳底涵蓋人類經絡,不熟悉者切勿自己亂按。但乾隆提倡的方法,簡單而安全。湧泉穴在腳底中央凹陷處,屬 足少陰腎經;勞心穴在手心,屬手厥陰心包經,晚上,臨睡,沐浴或泡腳後,靜坐床上,自然呼吸,用左手心按摩右腳心,右手心按摩左腳心,以72、180、 360下為宜。這樣按摩,可令心腎相交,腎五行屬水,心五行屬火,《易經》與《黃帝內經》都認為,火水未濟,陰陽失調,是凶象;水火既濟,陰陽得調,人就 健康,此法可除煩利眠、強心健腎。


乾隆養生「十常」的「腹常旋」,與現代人吃飽搓肚子有分別。其實若用力不大,飯後搓搓肚子,或可提醒消化系統準備開工(其實,食物在胃需要時間消 化,若搓肚臍附近,未必可增強胃的活動),亦未必會令人肚腩增大。大肚腩的成因關乎遺傳、飲食習慣、運動,多吃、少運動、常坐再加上遺傳,飽食後搓不搓肚 子也會有肚腩。

乾 隆所講的「腹常旋」是道家養生古法。應避免飯後即旋,而且要注意方法,躺、坐均可(初練者腳步不穩,不宜站着練),用左手心放在右手背,以肚臍為中心,在 左邊對開一吋位置輕輕、緩慢往下推,繞着肚臍旋轉,初練者旋36下,逐步增加到72、160下,早晚各旋一次。有午睡習慣者,可在午睡醒來旋一次,有助消 化、固腎、利大便,但若有腸胃炎就要停練。
接下來的一招是「腰常伸」。人類天生有自我保護能力,疲倦了,伸個懶腰,打個呵欠,不知不覺就恢 復精神,這是因為重要經絡督脈,由頭項的百會穴,通過背椎,直透尾龍骨底部的長強穴,伸腰可啟動督脈,消除腰部、坐骨疲勞。而打呵欠是深呼吸,可增加人體 氧化,腦不缺氧,人就清醒。這個招式,早上醒來,可躺在床上自然伸展幾下,如沒呵欠,叫幾聲也可以。晚上睡前,坐在床上伸懶腰,深呼吸,輕呼「好累呀…… 睡覺了……」有助入睡。


乾隆養生十常最後一招是「肛常提」。昨天所講的「腹常旋」關乎任脈的強化,「腰常伸」關乎督脈的強化。中醫理論而言,任 督二脈是人類最重要兩條經絡,任脈主陰,督脈主陽,健康養生要講求陰陽平衡。武俠小說或影視中常說「打通任督二脈」,高人為大俠療傷,在其背後伸出雙掌發 功,很快就搞掂;這太誇張了。

任 督二脈,起點都在肛門附近,肛門稍前位置的是會陰,常人以為是陰部的會合,其實是陰經的總會。由此往前,由下腹丹田、肚臍、胸部,經喉、口、鼻到眼眶,這 就是任脈;另一條是督脈,起點在肛門後的長強穴,經背椎直透頭頂的百會穴,然後再由頭頂往面部運行,經前額、鼻子、人中到上唇。這樣,陰陽互通,任督二脈 運行順暢,人就健康。但現實中,要修練到這個境界,絕不容易。但躺着、坐着、站着練習提肛,卻很安全;不在經期或痔瘡發作期間練就可以了。首先全身放鬆, 意念集中在肛門,輕輕提肛,初練者可當作大小便急,收縮會陰和肛門就較易掌握方法。練過太極拳或打坐的人,懂得「斂臀縮肛」,會較易得法。之後,練提肛要 一鬆一弛,提放互替。此法對防治小便失禁、遺精早洩、脫肛、產後鬆弛有一定好處。西方醫學也鼓勵相關患者鍛煉會陰肌肉,但他們不講任督二脈,而是強化膀胱 和肛門括約肌。


乾隆養生,十常之外還有「四勿」—「食勿言,臥勿語,酒勿醉,色勿迷。」

「食勿言、臥勿語」,本是儒家祖師孔子原創的「食不言、寢不語」。這是2千多年前的「古法」,今時今日我們又如何正確理解呢?
醫 學已證實,進食時講話有很多害處:食物必須經過仔細咀嚼,口中分泌唾液,然後緩緩咽下,才符合「細嚼慢咽」的養生原則。進食時若只顧高談闊論,就會忽略此 重要的消化過程,餐餐如是,肯定無益。如果食物有骨頭或魚刺,更容易骾骨;而話題過於興奮或甚至引起爭拗,會影響食欲;口沫橫飛,或笑到噴飯,既不合衞生 又失儀。
但都市人生活緊張,時間寶貴,上班一族無論在飯堂或茶樓餐室用膳,很自然都會交談,而一家人吃晚飯更是重要的溝通時間,不可能一言 不發。折衷方法是,盡量在茶餘飯後才聊天,開餐前,食物未到時,可說些輕鬆話題,例如天氣,關心對方。進食時可讚食物美味,此舉在外用膳可提升食欲,在家 中(尤其是做丈夫、子女、媳婦,或者到親戚家作客)則是對主人及張羅飯菜的人表示尊重。但無論如何必須記住,口中有食物時不要講話;而小輩與長輩、上司、 老闆同枱吃飯,少言為妙。當然,派對、大食會,偶然破例亦無妨。


無論是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乾隆,還是儒家始祖孔子,都主張睡前不要講話,差別只是說法不同。前者是「臥勿語」,後者是「寢不語」。佛家睡前須止語、靜心、入定。道家更有一套嚴謹的睡功,是全日修煉的最後一課。

各 門派功法不同,最高境界是頭向東,側身向右,弓腰如犬,勢盤如龍,右腳伸,左腳屈,右臂作枕頭,左手捫丹田,神守真而不外馳,漸漸放慢呼吸,心無雜念。在 這種情況下,根本不可能說話。不管學哪一門派的睡功,都必須「睡身先睡心」,不以睡覺為目的,不急於入睡,這樣,心靜了、睡着了,身體在不知不覺間便酣然 入睡。這就是道家以「無為」開始,不強求不矯情達到「有為」的效果。
在現實生活中,未必每個人都獨睡,大多是夫妻同床,或甚至一家幾口擠在狹窄空間睡覺,這都沒問題,只要記住這兩句佛偈:「眼內有塵三界窄,心頭無事一床寬」。眼中、心內沒有負面的東西,寵辱不驚,心無牽掛,對未來充滿盼望喜樂,就會睡得舒適自然。
睡前不要給家人和自己任何壓力,兩口子睡前可閒聊兩句家常,但不可挑剔、盤問,避免討論經濟、工作、教育子女、家庭糾紛、政見分歧等話題。睡前可以和小孩講幾句溫馨話,但切勿提及:「快點睡,明天考試」,這樣對親子雙方都會造成壓力,影響睡眠。


從乾隆「酒勿醉,色勿迷」這6個字,可看到凡事須執中而為。酒可飲,而現代醫學更認為,成年人每天飲小量紅酒對身體有益,但淺嘗即止,醉則傷身。

醉酒其實是一種中毒現象,過量酒精短時間內進入人體,肝臟一時無法分解,就出現嘔吐、頭暈、失控等現象,有人甚至在醉酒後引發急性肝炎、肝昏迷,若失救有可能猝死,所以老人家常勸出外應酬的親人「不要人出酒,你出命」,這句話並非危言聳聽。
至 於正常的性生活,對健康人士而言並無不妥,除非患了某些疾病,醫生囑咐要戒色。但即使身體再健康,也不可過分沉迷色慾,否則會損害健康。古人用「旦旦而 伐」來告誡,旦旦是每晚,伐是用刀斧砍伐身體,「色字頭上一把刀」說得更淺白。孔子提醒年輕人「少之時,血氣未定,戒之在色」,性教育要由少年開始。佛家 主張全面戒色、戒酒,指「酒乃穿腸之毒物,色乃削肉之剛刀」。為此,自古以來,皇帝敬佛必以水代酒,王后妃嬪拜佛須素妝打扮。道家不反對飲酒與性生活,但 要合法度,有節制,勿沉迷。
有人認為,乾隆皇多次下江南,風流快活,又酒又色,豈不是立戒破戒?實際情況如何?明天再談。


乾隆曾多次下江南,主要目的不是徵歌逐色,而是體察民情。江南是經濟與文化重鎮,單是江蘇、浙江兩省,各項稅收已超過全國一半。而由順治到乾隆這 160年,共舉行過61次殿試,蘇浙籍狀元佔了51位,乾隆有必要去巡視。他謙稱「承祖例」,意思是跟康熙爺爺學的。乾隆下江南,既打造親民形象,選拔治 國人才,又明查稅收帳簿,暗訪貪官罪證。他在母后健康狀況許可下,會帶她同往,讓她品嘗江南美食,欣賞風景。歷史記載,乾隆每次下江南都有一定政績,大家 不可與那位唱「甜甜甜,乜你叫鳳姐咩確係甜」的《游龍戲鳳》男主角明朝正德皇帝朱厚照混為一談。

正德是史上出名的荒淫皇帝,有「八虎」之稱的8個太監為他搜羅天下美女,日以繼夜在一座名為「豹房」的宮殿尋歡作樂。由於他被酒色掏空身子,30歲便「玩」完了!
至 於酒,本來是佛門必戒,為甚麼卻有「酒肉穿腸過,佛祖心中留」的傳說?是否有人詆毀宗教?非也!據佛教歷史記載,說這話的正是大名鼎鼎的活佛濟公。不過, 現代有些人在大魚大肉大杯酒的時候,卻口唸這十字真言,作為大吃大喝的藉口。這既是對佛祖的不敬,也是對濟公的不尊重,扭曲了這位宋代高僧的原意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